Saturday, April 23, 2016

被台大拒絕了三次,於是我去了Stanford和CMU

註:此篇文章屬於我個人歷程與心情紀錄,本意用於分享給身邊好友,鼓勵大家開解自己,也不要太在意眼前得失。此文被過度熱烈的分享換來的社會大眾評論,或是造成部分人有爭執,皆不是我的本意,希望大家心平氣和當作看看故事即可,不需要吵呀:)


給被標題吸引進來的你,
這是一個關於我自己在升學路上的故事,曾經我有情緒也有撞牆期,而也許很多地方需要被討論與批評;但不論如何,現在,讓我平靜地述說這段歷程:我是怎麼被台大拒絕了三次,而又是怎樣讓我看見不同的天空。

起點

高中社團,師大附中的工業技術研究社,是我開始接觸寫程式的起點。高一的第一個學期,週五的社團課學長教我們在Linux上面寫C語言,第一次教if/else、第二次則用while/for排列一些圖案,而記得當時為了把輾轉相除法寫好,留到很晚肚子很餓,但從那時候開始我知道自己對於寫程式有很大的興趣,想一直學下去。
「做一個強一點的科展作品」像是被洗腦一樣,我的腦中被學長灌輸了這個想法。於是這變成我高中三年的故事主軸:我做了一台自動對發票機器。其中運用OpenCV做客製化的影像處理流程、SVM/PCA等算法做一個自己的Machine Learning分類器、Arduino加上伺服馬達等做成的機械手臂去翻發票。那時候一心只想把東西做好,一改再改,直到比賽時候已經第七還是第八版了。最後,這作品拿了三個全國第一名:全國科展、國際科展Intel特別獎、旺宏科學獎金牌。

第一次被拒絕

畢業時候,大小獎項有十幾個,還有市長獎也上了電視跟報紙;然而,這並不代表和升學上有多少關係。高中的科展道路上,唯有代表全國到海外參加國際競賽才能獲得保送資格,而這也是我唯一沒能得到的。還記得在科教館比賽爭取這個機會的時候,評審老師把五組參賽者各個叫進辦公室進行面試,而當時評審老師用英文向我說了一些鼓勵的話,卻沒有對於作品提問任何問題,聽完之後,我知道我沒有機會了。
於是我跟大家都一樣回到書本上去考學測,考前的幾個月全神貫注的準備,最終沒有考上原先的第一志願「台大資工」,而選上了也不錯的「交大資工」。學校指導我科展的資訊老師還特別寫了一封信給台大資工系,希望他們能夠讓我去讀,而當然跟大家想結果是一樣的:對方很有禮貌的拒絕了。我的老師最後跟我說:「厲害的人都哪裡去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天」我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厲害的人,但這句話確實讓我安心一些。
那時,我萌生出國念書的念頭,只是不論自己或家裡也不知道要怎麼弄,相對來說,眼前穩定的升學方法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會念交大資工這件事情大概不會有變數了,我利用升大學前這個較長暑假,去Stanford參加Summer College。他是需要經過申請並核准的,申請內容包含在校成績與essay等,好處是當時他不需要托福成績。於是,我就一人飛了過去,住在Standord一個夏天,並開心的修著Stanford的正課,我也紀錄了那時的點滴。出國的眼界開了之後,讓我往後想繼續出國念書的想法只剩越長越大的趨向。

第二次被拒絕

從Stanford回來之後到交大接著開始正式的大學,有很大的落差,從環境到上課內容皆是。特別是高中這段時間我已經接觸比較多的電腦的程式,交大第一年的課讓我有點沮喪,於是我報名了台大資工轉學考,想嘗試在第二年看是否有機會回到台北。當然,又沒有成功而且差很遠,當時我並沒有為了轉學考試念書,而我的心也從不在為考試念書這件事情上。
還好,交大有豐富的交換學生資源,觀察之後發現理論上只要有心,都能申請上。對於一個資工系的學生來說,有兩個單位提供交換,分別是學校國際處與電機系。首先,學校國際處的申請我排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本來最想去的ETH被另外一個同班同學領走了。這時,由於不能同時答應兩邊的申請,我放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機會,去申請電機系的交換學生計劃,最終能去CMU。
第一天到達CMU的時候氣溫是零下20幾度,開啟一個自己跟自己對話的一段時間之後,漸漸認識朋友,不論是大家的個性、文化、想法都無形中變成我的一部份。半年間,我仍持續寫部落格紀錄,最終這些故事編成一本書課程心得分享得到大家的喜歡,而一系列文章中,最後一篇我寫了 ”Thanks for being here, it’s the end of my trip, but not my life story.”

第三次被拒絕

大四初,當所有人在推甄申請時候,我也不例外,我投了台大資工碩士班。是的,還是沒有上,我的猜測是因為我的成績並非最頂尖的那一小群。於是,我選擇去當兵,並利用這段時間,讓我終於可以認真的去申請美國的碩士。
相對於台灣的推甄申請,申請美國學校麻煩許多。其中包含托福/GRE考試、Statement of Purpose文章、履歷、繁雜的表單、推薦信等,而為了讓考試成績達到好一點的狀況,我和幾位在準備的朋友都考了不少次,文章也請人幫忙潤飾。從一開始大約50幾間的學校篩選出十幾個感興趣的系,然後花幾個月的時間慢慢把所有需要的流程處理完。
很幸運的,這裡終於可以畫下一個句點。今年二月開始漸漸收到學校的回覆,其中有CMU、UIUC、UCSD、USC和NYU,每一個學校我相信都比台大更好,這個石頭也終於放下,於是能平心地寫這一篇文章分享歷程。最終,我選擇去CMU的INI念與網路系統相關的碩士,我也會繼續寫這段故事

想一想

三次的拒絕與三次的美國學校申請經驗,我想列下一些原因,對於我這樣的申請人,為何兩者之間錄不錄取有不同標準。

台大只在意成績,美國學校在意全面表現

「只在意成績」是很強的用詞,然而我覺得不為過,沒有100%也大約有95%以成績為衡量標準,於是乎,成績沒有屬於前5%的人並沒有其他方式去表現自己,直接不列入思考。對於這個議題似乎已經是多年命題,不好,但也有好。成績為標準能守護最高的公平性,但喪失其他層面的價值,如一個人的態度與想法。
而在申請美國學校的開始,人會常問「所以GRE要到320分嗎?」、「我推薦信很好能不能取代托福的爛成績?」之類的問題,然而他們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學校會對每一個人整體的了解後去判斷是否合適就讀,於是大家開始注重每一個層面的表現,除了成績,還有英文能力、工作經驗、自我了解(才可以寫出有說服力的Statement of Purpose)、學術成就與課外表現等。

台灣學校申請規定死,美國學校申請較為彈性

學測推甄的時候,每一個項目多少分都清楚寫在手冊上,在嘗試用明文規定的方式保護公平性與多元性的時候,缺少了彈性。申請人必須依照要求去「提供」他們在意的東西,而並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申請人自由發揮,或是有溝通的可能。
相對申請美國學校時候,我有幾次關於他們提供彈性的例子。其中有一所學校要求必須修過某門學科才可以申請,然而即使我沒有修過仍被錄取;另一個例子是我當時的考試成績過了截止日之後有新的分數,大部分學校都表示願意讓我更新;申請所需的東西都是可以反覆修改、考試不滿意可以再考,不會有一次定生死的問題,而比較像是一種表達的過程。

世界很大,有很多學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與想要的環境,而眾人眼中的好學校不見得就是適合自己的學校,於是也許台交清是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的最高目標,然而,世界很大,學校很多。即使我嘗試三次申請台大沒有成功,而能表達的是這學校並不適合我;相對而言,申請國外的學校選擇變得更多,可以針對感興趣的申請好幾所,而非一所申請好幾次。退後一步之後,會看見很大的天空。

結語

從高中開始,我一直都很喜歡寫程式,並期許自己的東西能幫助到人。申請學校這件事情固然重要,但是記得,自己有沒有持續做想做的事情更是重要,而眾人常說「堅持到最後,你會追到你要的」,我則不這麼認為。堅持到最後,是對自己的負責,而從來沒有人保證你最終能獲得什麼,如果真獲得了,我們要感謝運氣。

Monday, April 18, 2016

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As always, I like staying in a minimal environment, which covers from my physical environment to my presonal plans. While I was trying to find any book relating to the minimalism, I found this book, “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with really high rating on Amazon. Therefore, I read it.

Overview

I can think of no greater happiness in life than to be surrounded only by the things I love. How about you? 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get rid of anything that doesn’t touch your heart. There is no simpler way to contentment. What else could this be called but “the magic of tidying”.

The book is about a method for tidying designed by her: the KonMari Method. She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only tidy once a while instead of cleaning the place regularly. And, she also mentioned that we should discard all the things that don’t “spark your joy” by touching the item and feeling it. Last, by having only small amount of items, it’s easy to store things in your eyesight, and be surrounded by only the things you like.

Quotes

Tidying in the end is just a physical act. The work involved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wo kinds: deciding whether or not to dispose of something and deciding where to put it.

Books you have read have already been experienced ad their content is inside you, even if you don’t remember. So when deciding which books to keep, forget about whether you think you’ll read it again or whether you’ve mastered what’s inside.

My basic principle for sorting papers is to throw them all away. I recommend you dispose of anything that does not fall into one of three categories: currently in use, needed for a limited period of time, or must be kept indefinitely.

There are three approaches we can take toward our possessions: face them now, face them sometime, or avoid them until the day we die. The choice is ours. But I personally believe it is far better to face them now. If we acknowledge our attachment to the past and our fears for the future by honestly looking at our possessions, we will be able to see what is really important to us.

Takeaways

The method in the book tells me the occasion of tidying, and the order of tidying different items. However, most of the content is about encourging the reader to discard thing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most of the things should be discarded, and that’s the key to have a tidy place with stuffs that you truly love.

I am not sure how this idea can be applied into my life, but it’s definitely a way to obtain a minimal 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