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2, 2013

或許,我們根本不該去上課

或許,我們根本不該去上課。上課,不是一種堅持,它不代表用功、不代表是正確的學習方式;相反的,翹課不該被唾棄,在多數的情況下,這是對自己負責而不得已的選擇。

在我所修的課裡面,絕大多數開學前兩週有約九成的人來上課,而過了學期中旬剩下約半數,再扣除「玩手機」、「玩電腦」、「睡覺」和「放空」的人大約只剩三成(當然教學熱忱的老師所授的課情況較好,但也有更糟的)。

「學生不夠認真」是一般人對此狀況的直接反應,一直以來學生也默默扛下這個責任;然而我們再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從國中到高中,再到大學,一天必須聽講數個小時的課,一個學期就是半年,到了期中考之後早已到達一般人的體能限制,無法再有足夠的專注力,造成學習狀況極低,而實際情況中,教授老師依然繼續著課程,根據著原定的教學進度。

「別再把所有責任推給學生了」,學生沒有一個會希望自己學習狀況差,也一定期待在課堂中學習到知識,而面對這樣的需求,學校給予的是一個容易取得知識的平台,還是它艱苦費時?唯有極少數老師對教學抱有熱忱,其餘則是以一份工作看待教學,他們會把教學進度上的內容呈述給學生,而在交大資工系,許多老師使用原文課本出版社的投影片,上面是課文的簡要或是一字不漏、密密麻麻的原文課本內容,然後上課時照著投影片一頁一頁念過去,從學期初到學期末皆是如此。我詢問過很多同學與自己的經驗,發現這樣的方式盡乎沒有效果,上完課之後有不少同學甚至整堂課的內容完全不了解。

如此的狀況每學期都出現在多數的同學身上,而到期末才拾起課本把一整學期上課內容以自學方式去瞭解,更多人是期末考前兩天才開始讀,但既然學生有如此的學習能力,為何卻花一整學期浪費時間、堅持留在課堂而根本學不到東西。當此現象已發生在絕大多數學生的身上時,是不是不該再一昧地把責任砸在學生身上?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希望讓更多人瞭解到,或許,我們根本不該去上課。上課不是一種堅持,上越多的課不能見得帶來期待的效果,而該經過自我學習狀況分析之後,勇敢選擇對自己時間更好的投資、放棄既有的堅持;盲目撐過的每一堂課,累積起來造成的負效益萬分可觀,絕對是我們社會應該關注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