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它弄到完美再推出?」
Thursday, January 30, 2014
Monday, January 20, 2014
[Plate團隊參與筆記] 沒有無用的人,只有無能的領導
Plate團隊發展至今,有新成員加入,也有成員離開,每位參與人對團隊的期許與想法都不同,但大家都清楚知道團隊與自己的關係。對我們來說, 最重要的不是找齊全世界最強的人,而是讓所有參與人獲得最合適的位置,愛上自己的工作,然後組織出最堅強的團隊。過程中,每個人都是獲利的、開心的、熱血的。
團隊運行過程中,我們會針對缺乏的部分對外找人幫忙,同時也檢視內部成員是否都有不錯的參與情況,而對我來說:「如果一個人,沒能幫助大家,提升整體效力,不是因為這人能力不佳,而是他做錯了工作!」我們要做的不是責備也不是抱怨,是需要重新檢討工作分配,讓每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自己的貢獻幫助了整個團隊或產品,獲得參與感與成就感。
試想自己有一份工作要完成,它是一件雖能力可及,但卻厭煩而無心再認真做的工作;相對於一份新鮮的工作,上頭有很多新奇的事情讓我想嘗試。雖然不論是前者或是後者,透過一開始的合作共識,應該都能在時限內完成交差,然而可以明顯知道後者可以帶出較好的成效,做出來的東西較有生命力。這並非一面倒的法則,卻解釋不能單從一個人的履歷、就讀的系所或經歷給予工作,應該實際溝通,聽他想做的事情,然後找出對應的工作分配。
實例中,看過一些成績好的資工系學生其實更適合負責非寫程式的工作,而同樣是程式開發者,也有人對於產品外貌感興趣,有人則只對技術有興趣;若是我們逼著只對技術有興趣的人緊跟所有產品開發,必然成為當事人與團隊的負擔。這則是一個分工失敗的例子。
從心理學的書當中,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一個人談論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候,眼睛會睜大、瞳孔放大,同時也會有許多特定肢體語言出現,從這本能現象中就可以判對一個人是否喜歡自己眼前的工作,再配合上個人的性格之後,組成這人在執行工作時做法與態度,而合作後若是沒有好的結果,則便是最初的分工問題。是故,我相信沒有無用的人,只有無能的領導。
Monday, January 13, 2014
目標是做決策的根本
決策,也就是「做決定」,是我們每天頻繁遇到的問題,而生活就是一連串的決策,最終走到一個目的地。小的決策可能是「先吃午餐還是先念完書」、「要不要帶雨傘」等,而大的決策則可能是「研究應該做什麼方向」、「畢業後要唸書還是找工作」等,其中大的決策可能花很長一段時間在思考,同時也會詢問很多人的建議。
「目標」是做決策的根本。
當我們面臨很多決定而猶豫時,應該思考的是對於這件事情之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然後在這目標底下,我應該怎麼做眼前的決策,或是更長遠的安排,所有的問題都有了方向而簡單。
仍然以最近許多朋友和我自己都在面臨的決策為例:「畢業後之後要做什麼?」,如此問題的根本變成是「我人生規劃中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每個人都有所不同,在朋友間,有人想要專研某項技術,有人想要過安穩生活,而有人想跳舞、想寫小說,社會也因每個人都有自己堅持的目標而美麗。於是乎,確定自己目標之後,畢業後要做什麼顯得容易回答:「找一個最可能到達那目標的路」。
也是在朋友之間,我看到用這方式而做很棒的人生規劃的例子:喜歡技術,所以嘗試許多開發團隊,並不斷經營自己的作品,累積的成果變成履歷;喜歡表演,所以高中多念一年準備出國,接觸並參與世界上他喜歡的那些表演人;喜歡旅行與異國風情,所以嘗試交換學生。
無形中,當我們堅持自己的目標時,做決策時的選擇變多了,更多人認為這個人就是喜歡做某項事情,所以這件事情給他做,不但他有過去經驗,也因為興趣所以可以做好。如此一來,更多的路會開啟讓我們走到本來的目標。
用於團隊管理更是如此,在短期、中期、長期需要一個十分明確的目標,讓團隊規劃上依循目標而走,也讓所有參與人都明確知道當下應該努力的事情是什麼,不會有發散的想法或做不必要的事情。
然而,也有許多與這方法較相違的例子,多來自不容易改變的「習慣」,例如唸書。從小學一路到大學,成績一直是逃不掉的話題,也很多人認為「要努力」就完全等於「要努力唸書」。但,這或許應跟自己在追尋目標中,唸書是不是其中必要條件之一有關,若是一個愛音樂的人,卻讓自己受限於念書,那是否與目標根本背道而馳?在機會成本的概念下,甚至是不斷在浪費掉自己追求目標的成本?
最後,如果自己已經清楚知道目標是什麼後,面對決策的判斷依據變為「哪個較可能帶我實現目標」,可以依據過往經驗判斷,更可以問其他已有經驗的人。再來,如果仍不能做決定時,表示選項彼此間是差不多的,其實選一個直覺對的就好,然後開始規劃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