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時代(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大概是第三個人跟我推薦這本書之後,我終於買了它。書中的Business Model Canvas讓我用更完整的方式去看一個專案或產品,以及它與市場的關係,也很想分享這個書中最重要的Business Model Canvas,讓更多人可以一起發想與設計,做出更多人們想要的商品。
Friday, November 14, 2014
Monday, August 4, 2014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內基美隆大學
在幾次和同學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仍有滿多人不認識這所學校,於是透過這篇文章介紹,同時也讓自己更認識CMU。關於CMU的資料不論在學校網站或Wikipedia上都十分充足,而在此我是將台灣學生較關心的一些「事實」列出,並附上值得閱讀的參考資料。
簡介
- 中文名:卡內基美隆大學
- 英文名: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位置:Pittsburgh,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美國, 賓州, 匹茲堡)
- 校訓:"My heart is in the work."
- 成立:1900年
學院
- 科技工程學院 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藝術學院 College of Fine Arts
- 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工業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Administration
- 公共行政管理學院 H. John Heinz Ⅲ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 自然科學學院 Mellon College of Science
- 電腦科學學院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校友
- 詹姆斯·高斯林 (James Gosling): Java程式語言發明人
- 安迪·貝托爾斯海姆 (Andy Bechtolsheim): Sun Microsystems共同創辦人
- 吳恩達 (Andrew Ng): Coursera創辦人、參與Google Brain與「百度大腦」計劃
- 交大資工系吳毅成、吳凱強等教授
- 19位諾貝爾得獎者
- 12位Turing Award得獎者
排名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4):CS世界4名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3):CS世界6名
- U.S. News & World Report ranks:CS研究所第1名
- 華爾街日報(2011):CS第1名
傳統
- The Fence(籬笆):學生用手油漆上一層層東西在籬笆上
- Spring Carnival(春季嘉年華):「Buggy Sweepstakes」是嘉年華的特色,學生把人裝進小的輪車中,看誰在最短時間滑下山坡
- Mobot(機器人比賽)
參考資料
- [CMU] 卡內基美隆大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基本上CMU是個相當適合念書的城市,並沒有太多娛樂」
- Wikipedia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Thursday, July 31, 2014
你為什麼不踩草皮?
Sunday, June 29, 2014
PLATE點餐系統 開發手札
Part 1 - 開發
Part 2 - 團隊組成
Part 3 - 溝通與定位
Part 4 - 測試
Part 5 - 再溝通
Part 6 - 營運
Part 7 - 謝謝,我學會了
一、別想自己負責全部
二、少,然後精
三、再想多一點
四、拿掉個人情感
五、成本,越低越好
Part 8 - 後記
Tuesday, June 17, 2014
惡作劇精神
在MIT、Harvard、Stanford等名校,惡作劇是很常被聽見的,但這並不是惹人麻煩的事情,反而是值得鼓勵、充滿創意與反抗平凡的行為。
人很容易依循習慣而為,在安逸中漸漸忘記初衷,然後漸漸對夢想不再要求,而找了一個說服自己卻說服不了其他人的理由開始隨便。而這群搗蛋的人在提醒著我們應該要讓生活充滿創意,在有限的資源與環境中不斷創造,再把一次次的驚奇寫進人生經驗中,讓生命每一秒都在躍進。
在MIT這樣的行為被稱為Hack,而與我們常聽見的電腦Hack是有一樣精神的,都在有限的資源與環境中,不斷挑戰並創新。較為有名的例子有:1982年,Havard與Yale美式足球比賽中,MIT學生在廣大的球場中地上冒出一顆大氣球寫著MIT;2012年,這群Hackers把MIT Green Buidling變成巨大俄羅斯方塊遊戲機,還可以實際操作玩樂。
Michael Snively在他的部落格中分享了這樣Hack應該遵循的道德標準,我將它翻譯如下:
- 要輕巧的,不要留下證據
- 把東西歸成原樣、或是更好
- 不要造成不可修復的損壞
- 不要偷任何東西,而如果必須借東西,一定要歸還
- 暴力法是最後無能的手段
- 不酗酒再惡作劇
- 不遺漏任何東西
- 不獨自行動
- 以上沒論述者,以常識判斷
參考資料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90dae20100gsnn.html
- http://mitadmissions.org/blogs/entry/practice_safe_hacking
- http://www.cbc.ca/strombo/news/these-mit-campus-pranks-are-genius.html
- The Football Balloon: http://www.networkworld.com/article/2223507/security/30-years-later--imagine-if-the-famous-harvard-yale-football-game-balloon-prank-was-tried-th.html
- Michael Snively 文章原文: http://mitadmissions.org/blogs/entry/practice_safe_hacking
Wednesday, March 5, 2014
QR Code實務應用探討 - 其實並不方便
QR Code是二維條碼的一種,讓使用者透過手機鏡頭掃描QR Code圖案,即可解碼出對應資訊,其中「QR」為Quick Response的縮寫,表示操作過程中,使用者不用按任何按鍵,程式會自動判讀,於偵測成功時跳出對應的資訊。常見的資訊內容有網址、通訊人資料與身認認証等。本文,我想針對放置於「宣傳品」上面的QR Code做探討。
雖然這項科技看似便捷,但我認為QR Code其實是難用的。很大一部份的人對QR Code的印象是「麻煩的」、「不直接的」等,推斷可知這些想法來自於過往的使用經驗,若進一步探討,可以專注於「為何QR Code是不直接的」這問題上。
QR Code使用情境
- 解除手機密碼鎖定
- 找尋手機安裝QR Code掃描App並開啟(若無,需安裝)
- 等候開啟App的載入時間
- 掃描並解碼(光線不佳情況下需要較長時間才可以成功)
- 點掃描結果
問題一:操作流程麻煩
問題二:手機需有網路連線
問題三:QR Code對人沒有意義
實際情況
現實生活中嘗試解決問題的例子許多,主要都是夠過「提升掃描QR Code」的意願(見參考資料第2, 3點),目前尚未看到是實際解決「操作流程麻煩」這根本問題的人。
參考資料
- 12項最令《Wired》讀者惱怒的科技產品 http://wired.tw/2012/11/02/annoying_technologies_as_chosen_by_the_wired_commenters/index.html
- The Legos Co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iSNlWIi-g
- Emart Sunny Sale Campaign - 3D Shadow QR Cod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IJfUySmY0
- QR code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https://econsultancy.com/blog/62397-qr-codes-the-good-the-bad-and-the-ugly
Monday, February 24, 2014
創新軟體產業,不能再錯過了
台灣已經錯過很多黃金機會了,怎麼還是沒發現已經錯過多時?
發生了什麼事?
我打開我的手機,看看我用的聊天APP。LINE是日本開發、韓國投資的;WhatsApp是美國的,且近期被Facebook以190億美金收購;WeChat則是大陸的,最近進軍台灣來勢洶洶;那台灣的APP呢?
再看看我們最常用的網頁吧!
Facebook無疑是Mark Zuckerberg在大學時期開始架設的網頁、Google是約十歲的公司;而大陸則有人人網、百度等使用者龐大的網站;那台灣除了剛凋零的無名小站,還有呢?
為什麼會這樣?
它並不簡單
小結
Thursday, January 30, 2014
不應該完美 -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它弄到完美再推出?」
Monday, January 20, 2014
[Plate團隊參與筆記] 沒有無用的人,只有無能的領導
Plate團隊發展至今,有新成員加入,也有成員離開,每位參與人對團隊的期許與想法都不同,但大家都清楚知道團隊與自己的關係。對我們來說, 最重要的不是找齊全世界最強的人,而是讓所有參與人獲得最合適的位置,愛上自己的工作,然後組織出最堅強的團隊。過程中,每個人都是獲利的、開心的、熱血的。
團隊運行過程中,我們會針對缺乏的部分對外找人幫忙,同時也檢視內部成員是否都有不錯的參與情況,而對我來說:「如果一個人,沒能幫助大家,提升整體效力,不是因為這人能力不佳,而是他做錯了工作!」我們要做的不是責備也不是抱怨,是需要重新檢討工作分配,讓每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自己的貢獻幫助了整個團隊或產品,獲得參與感與成就感。
試想自己有一份工作要完成,它是一件雖能力可及,但卻厭煩而無心再認真做的工作;相對於一份新鮮的工作,上頭有很多新奇的事情讓我想嘗試。雖然不論是前者或是後者,透過一開始的合作共識,應該都能在時限內完成交差,然而可以明顯知道後者可以帶出較好的成效,做出來的東西較有生命力。這並非一面倒的法則,卻解釋不能單從一個人的履歷、就讀的系所或經歷給予工作,應該實際溝通,聽他想做的事情,然後找出對應的工作分配。
實例中,看過一些成績好的資工系學生其實更適合負責非寫程式的工作,而同樣是程式開發者,也有人對於產品外貌感興趣,有人則只對技術有興趣;若是我們逼著只對技術有興趣的人緊跟所有產品開發,必然成為當事人與團隊的負擔。這則是一個分工失敗的例子。
從心理學的書當中,我們可以清楚知道一個人談論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候,眼睛會睜大、瞳孔放大,同時也會有許多特定肢體語言出現,從這本能現象中就可以判對一個人是否喜歡自己眼前的工作,再配合上個人的性格之後,組成這人在執行工作時做法與態度,而合作後若是沒有好的結果,則便是最初的分工問題。是故,我相信沒有無用的人,只有無能的領導。
Monday, January 13, 2014
目標是做決策的根本
決策,也就是「做決定」,是我們每天頻繁遇到的問題,而生活就是一連串的決策,最終走到一個目的地。小的決策可能是「先吃午餐還是先念完書」、「要不要帶雨傘」等,而大的決策則可能是「研究應該做什麼方向」、「畢業後要唸書還是找工作」等,其中大的決策可能花很長一段時間在思考,同時也會詢問很多人的建議。
「目標」是做決策的根本。
當我們面臨很多決定而猶豫時,應該思考的是對於這件事情之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然後在這目標底下,我應該怎麼做眼前的決策,或是更長遠的安排,所有的問題都有了方向而簡單。
仍然以最近許多朋友和我自己都在面臨的決策為例:「畢業後之後要做什麼?」,如此問題的根本變成是「我人生規劃中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每個人都有所不同,在朋友間,有人想要專研某項技術,有人想要過安穩生活,而有人想跳舞、想寫小說,社會也因每個人都有自己堅持的目標而美麗。於是乎,確定自己目標之後,畢業後要做什麼顯得容易回答:「找一個最可能到達那目標的路」。
也是在朋友之間,我看到用這方式而做很棒的人生規劃的例子:喜歡技術,所以嘗試許多開發團隊,並不斷經營自己的作品,累積的成果變成履歷;喜歡表演,所以高中多念一年準備出國,接觸並參與世界上他喜歡的那些表演人;喜歡旅行與異國風情,所以嘗試交換學生。
無形中,當我們堅持自己的目標時,做決策時的選擇變多了,更多人認為這個人就是喜歡做某項事情,所以這件事情給他做,不但他有過去經驗,也因為興趣所以可以做好。如此一來,更多的路會開啟讓我們走到本來的目標。
用於團隊管理更是如此,在短期、中期、長期需要一個十分明確的目標,讓團隊規劃上依循目標而走,也讓所有參與人都明確知道當下應該努力的事情是什麼,不會有發散的想法或做不必要的事情。
然而,也有許多與這方法較相違的例子,多來自不容易改變的「習慣」,例如唸書。從小學一路到大學,成績一直是逃不掉的話題,也很多人認為「要努力」就完全等於「要努力唸書」。但,這或許應跟自己在追尋目標中,唸書是不是其中必要條件之一有關,若是一個愛音樂的人,卻讓自己受限於念書,那是否與目標根本背道而馳?在機會成本的概念下,甚至是不斷在浪費掉自己追求目標的成本?
最後,如果自己已經清楚知道目標是什麼後,面對決策的判斷依據變為「哪個較可能帶我實現目標」,可以依據過往經驗判斷,更可以問其他已有經驗的人。再來,如果仍不能做決定時,表示選項彼此間是差不多的,其實選一個直覺對的就好,然後開始規劃下一步。